大會報告人
凌 文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山東省科協主席,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執行委員會委員、工程與環境委員會主席,中國企業聯合會管理咨詢工作委員會主任) 凌文,中國工程院院士,講席教授,山東省科協主席,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執行委員會委員、工程與環境委員會主席,中國企業聯合會管理咨詢工作委員會主任。長期致力于運用系統科學理論解決大型工程管理難題,是中國第一代系統工程博士、博士后,提出了“三維統籌,雙輪驅動,協同優化”的煤基能源工程協同管理思想。他長期主持國家級重點工程和科研項目并獲得多項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項。主持完成了氫能源領域的多項國家重大項目的研究,并組織多項氫能項目落地,引領行業發展。此外,獲省部級、行業級獎項10余項,國內外專利30余項,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出版專著2部。
報告題目:《氫進萬家科技示范工程創新實踐》
|
康紅普 (中國工程院院士、煤炭智能開采與巖層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煤炭科工集團科技委主任) 康紅普,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采礦工程專家、煤炭智能開采與巖層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煤炭科工集團科技委主任。長期從事礦山巖體力學與巖層控制理論與技術研究工作,主攻煤礦巷道支護;創新提出巷道圍巖預應力支護理論,開發出基于地質力學測試、集錨桿支護、注漿改性及卸壓為一體的巷道圍巖控制成套技術體系,研究成果已推廣應用于我國主要采煤礦區,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對提升我國煤礦巷道圍巖控制理論與技術水平做出突出貢獻。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
報告題目:TBD |
張 丹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學智能機器人與自動化講席教授) 張丹,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 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會士,加拿大機械工程學會會士,加拿大國家自然科學和工程基金會項目評審委員會委員,國際電工電子協會高級會員,國際制造工程師學會高級會員,香港理工大學智能機器人與自動化講席教授。
報告題目:《基于廣義并聯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的自適應起落架與空中操縱技術的研發》
|
Noritatsu Tsubaki (日本工程院院士) Noritatsu Tsubaki, 日本工程院院士,日本國立富山大學工學部催化能源化工講座教授,低碳物質變換中心主任。2006 年獲日本學術振興會賞(JSPS Prize),2017 年獲日本能源學會學會賞(終身成就獎),2017 年當選日本學術會議會員,2019 年獲日本觸媒學會學會賞(終身成就獎),2021 年當選日本工程院院士。中國國家特聘專家(短期首批,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中國科學院海外評審專家。授權日本及各國發明專利 120 多項。椿教授尤其致力于將科研成果產業化,建立了實驗工廠 6 座。
報告題目:《低碳時代的新二氧化碳轉化技術》?
|
Abdulmotaleb El Saddik (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IEEE會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學會院士,渥太華大學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學院杰出教授和研究主席) Abdulmotaleb El Saddik,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IEEE會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學會院士,渥太華大學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學院杰出教授和研究主席,在智能多媒體計算、通信和應用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研究重點是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社交網絡、增強現實/虛擬現實、觸覺技術和5G建立數字孿生,以安全的方式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并使人們能夠實時與彼此交互,同時與他們的智能數字表征進行交互。他是ACM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Computing, Commun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ACM TOMM)的主編(自2022年2月),IEEE Multimedia (IEEE MM)的高級副主編,以及多個匯刊和期刊的客座編輯。他共同撰寫了10本書籍和600多篇論文,獲得的研究撥款和合同總額超過2000萬美元,是《觸覺技術:將觸覺引入多媒體》一書的作者。
報告題目:《元宇宙作為一個可持續的數字孿生宇宙》
|
Derek Elsworth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Derek Elsworth,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能源與礦產工程和地球科學G. Albert Shoemaker的講座教授。他是地質力學、地質流體和地質災害中心的創始人之一。其研究領域包括計算力學、巖石力學、斷裂巖石力學及其傳輸特性,以及地熱能源、放射性廢物和二氧化碳的深層地質封存、非常規碳氫化合物(包括煤-氣、致密氣-頁巖和水合物)的應用,及火山的不穩定性和噴發動力學。
報告題目:《地震活動性-滲透性標度前景——追求能量轉換的關鍵需求》
|
Dushan Boroyevich (美國工程院院士、IEEE電力電子學會前主席、IEEE終身會士(Life Fellow)、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杰出教授、負責能源領域的副主席/副校長, 電力電子中心CPES常務主任) Dushan Boroyevich,美國工程院院士、IEEE電力電子學會前主席、IEEE終身會士(Life Fellow), 研究領域包括電子配電系統、多相功率轉換、電力電子系統建模和控制以及功率轉換器的集成設計等。他于1976年獲得貝爾格萊德大學學士學位。1982年,他在諾維薩德大學(當時的南斯拉夫)獲得了碩士學位。1986年獲得了美國吉尼亞理工大學博士學位。1986年至1990年,擔任諾維薩德大學助理教授兼電力與工業電子研究項目主任,隨后,他加入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在布拉德利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任教,現任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杰出教授和能源系統研究與創新副主席/副校長,電力電子中心CPES常務主任。Boroyevich院士在中國獲得了4項榮譽教授稱號,并獲得了眾多其他獎項,包括IEEE William E. Newell電力電子技術領域獎和歐洲電力電子協會獎杰出成就獎。
報告題目:《充足可持續能源愿景下的全球電力傳輸帶》
|
Bernhard Müller (德國科學與工程院院士) Bernhard Müller,德國科學與工程院(acatech)院士,同時也是萊比錫薩克森科學與人文學院(SAW)、萊布尼茨學會空間發展學院(ARL)和塞爾維亞工程科學院的成員。
報告題目:《國際視野下的低碳轉型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
|
楊 敏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 楊敏,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現任工業廢水無害化與資源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ES&T Water副主編。專注水中特征污染物的識別、生物過程及控制技術研究與應用,在飲用水嗅味的識別與調控技術以及油田、抗生素等行業廢水的資源化與無害化處理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出版專著3部,發表論文400余篇,連續9年列入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獲授權發明專利40余件,成果應用于37項工程的建設與運行,主持或參加6項國家、行業標準指南編制,在松花江硝基苯污染、太湖藍藻水華事件、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等歷次重大事件中發揮了重要科技支撐作用,支撐外交部解決駐艱苦地區使領館飲用水安全問題,支撐商務部建設“中斯水中心”、生態環境部籌建“中-柬環境合作中心”。分別于2007年和2017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2021年獲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
報告題目:《后COD時代環境工程學科的使命》
|
肖睿 (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院長、教授) 肖睿,東南大學首席教授,能源與環境學院院長,能源熱轉換及其過程測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級人才項目入選者。兼任江蘇省能源研究會理事長,江蘇省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副主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化工學報》,《太陽能學報》等刊物編委。主要研究方向為固體燃料熱解氣化及產物高值化。以第1獲獎人獲國家科學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中國專利優秀獎1項和中國青年科技獎,以主要完成人獲省部級獎4項。在包括Science在內的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50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400余篇,論文被SCI他引13000余次,獲授權發明專利90余件。
報告題目:《生物質熱化學高值化》
|
Axel Preusse (Full Professor of the Faculty for Georesources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of RWTH Aachen University, Germany) Axel Preusse,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地球資源與材料工程學院副院長、全職教授。
報告題目:TBD
|
胡振琪 (中國礦業大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能源資源戰略發展研究院院長) 胡振琪,國家級人才項目入選者、能源資源戰略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煤炭學會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際土地復墾家聯合會協調委員會委員(中國代表)。
報告題目:《中國礦山土地復墾進展與展望》 |
|